>>>逻辑新闻>>>上海市逻辑学会举办“逻辑、语言与规范”学术论坛
上海市逻辑学会举办“逻辑、语言与规范”学术论坛
发布时间:[2024-07-08] 作者:[周栋]

2024年6月15日,由上海市逻辑学会与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联合举办的“逻辑、语言与规范”学术论坛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冯契学术成就陈列室举行。此次论坛系上海市社联2024年度合作项目,共有来自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华东政法大学等高校的20位学者专家出席论坛。

论坛由华东师范大学晋荣东教授、张留华教授主持。上海市逻辑学会会长、上海大学宁莉娜教授出席并致辞,她对论坛的举办方和参会的各位师生表示感谢。宁老师指出,本次论坛的主题“逻辑、语言与规范”意蕴颇丰,既与逻辑的基础问题相关,又涉及逻辑的应用前沿。

上半场,上海交通大学的黄远帆副教授、上海财经大学的刘松青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的张留华教授先后作了论坛引言。

黄远帆以“实用主义对概念规范的启示”为题作报告,他首先介绍了实用主义主义视域下关于概念本质的容器观和用具观之争、心理观和语义观之争,接着表示自己的立场偏向用具观和语义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概念的实践观”。概念的实践观具有默会维度、表达维度和动态维度,其根本思想继承了实用主义的精神,强调概念立足于实践生活世界。最后,他指出,在有关概念本质的争论中一直存在着语词和概念之间的张力。他介绍了多布勒的多元语义学并立足概念实践论对其进行改造以更好地解决在概念工程学中的一些问题,如掌控难题等。

刘松青报告的题目是“以第一人称权威与理性的规范性问题”。他首先介绍了布鲁姆对“理性是规范的”这一论题的挑战,后者持有“理由优先性”立场,认为理性本身并不能作为理由,有一个来源所引发的要求不必然是规范的。接着,他介绍了索斯伍德从第一人称权威的角度对布鲁姆挑战的回应。索斯伍德强调了第一人称权威与主观理由的不同,论证了第一人称权威在对理性规范性解释上的优势,而谢世民则对第一人称权威解释方案进行了修正,认为要说明理性要求的规范性问题,关键是说明“理性要求我们什么”。最后,刘松青指出了第一人称权威面临的问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张留华以“推理的规范何以可能?三个挑战”为题进行了报告。逻辑教科书的一个预设是推理可以区分为有效和无效推理,他主要介绍了此种预设可能面临的三种挑战。第一个挑战是“非对称性论证”。依照论证形式来区分论证好坏,顶多只能证明某一形式无效并不能证明该论证本身无效。第二个挑战是“语言误解论证”。鉴于很多论证在消除语言误解后可以重构为某种有效推理,人类实际的言语交际很可能并不存在无效推理。第三个挑战是“合逻辑感论证”。有人主张,任何实际的推理最终不过是满足我们心中关于合乎逻辑性的感觉。张留华表示,这些挑战并非不可回应,值得严肃对待。

论坛下半场为圆桌讨论,上海大学宁莉娜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晋荣东教授、复旦大学陈伟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贾国恒副教授、上海大学刘小涛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李主斌教授、华东政法大学杜文静教授、华东师范大学魏宇博士等人,围绕论坛主题尤其是三个引言报告所提出的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深入交流。

针对黄远帆的报告,有学者提问,有关概念本质的所谓对立观点是否有兼容的可能性?如何在概念规范间做出选择?有专家指出,在讨论概念本质与概念规范时,应注意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的区别。也有与会者对“概念实践论”有可能对某些司法实践做出什么样的解释感兴趣。

针对刘松青的报告,有学者指出,“第一人称权威”与规范概念之间似乎有一种张力,弱规范可能太弱以至于失去规范性。有专家认为,“理性”具有不同的面向,不同面向的理性与规范性是怎样的关系值得深究。

针对张留华的报告,有学者认为对推理规范的挑战应对“范围”有所限定,倘若形式逻辑的主要目的不是对日常语言中的论证进行好坏评价,有关所谓逻辑教科书的预设将值得商榷。也有学者指出,逻辑本身似乎不能对有无推理规范的问题给出回答。

在回应中,黄远帆强调了人独有的区别于动物的使用概念的能力,刘松青表示“第一人称权威”解释的确还面临不少问题,张留华则认为对有关推理规范问题的讨论可能要超出单纯逻辑学的范围,为此应加强逻辑学与其它学科的交流。

整个论坛,大家围绕“逻辑、语言与规范”这一主题,还重点就语词与概念、逻辑与理性等一系列基础而重要的问题交换了想法,增进了认识。论坛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

(上海市逻辑学会周栋供稿、朱宏辉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