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由天津市逻辑学学会主办、天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的天津市逻辑学学会2024年会于社会山国际会议中心酒店召开,会议主题为“逻辑研究的前沿问题与发展取向暨逻辑教育大中小一体化研讨会”。来自南开大学、天津理工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天津财经大学、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等高校,以及天津市第一零二中学、南开中学滨海生态城学校、东丽区南开公能小学等中小学的专家学者共计5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
开幕式由天津市逻辑学学会会长、天津财经大学刘明明教授主持。天津市社科联党组成员、一级巡视员阎峰,天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姜琨致辞,表达了对学术年会的关心和支持,并预祝学术年会取得圆满成功。
天津市逻辑学学会会长刘明明主持开幕式
阎峰代表天津市社科联对研讨会的举办表示热烈祝贺,向各位专家表示良好祝愿,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市社科联工作的支持。阎峰表示,天津逻辑学会自成立以来,积极关注时代课题,回应社会需求,推动理论研究服务于教育实践和社会科学普及,取得了显著成效。此次研讨会聚焦逻辑研究的前沿问题和发展趋势,探讨大中小学一体化逻辑教育问题,展现了学会敏锐的时代感、开阔的学术视野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阎峰对学会的发展提出以下期待:不断提高理论研究水平,充分利用专业优势,对接实践需求,为改革和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解决方案,为科学决策提供理性支撑;加强科普和应用功能,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引导公众养成逻辑思维方式,为天津高质量发展贡献逻辑智慧和力量;加强自身建设,创新工作方法,完善内部治理,吸引和培养更多优秀专业人才,打造培养青年学术人才的平台,提升学会的凝聚力和影响力。最后阎峰表示社科联将继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为社会科学界的学者专家提供更好的工作和学术交流条件,不断提高服务国家、社会、学者和学术的能力和水平,为推动我市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繁荣发展作出贡献。
天津市社科联党组成员、一级巡视员阎峰致辞
天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姜琨教授代表对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表示热烈祝贺。她表示此次会议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聚焦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坚持理论创新,探讨逻辑研究前沿及本土化问题,同时,也要致力于加强跨学段教师交流,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姜书记介绍说,天津理工大学一直致力于大思政教育改革,自2019年起与多地区教育部门合作,推进大中小一体化教育,通过系列线上线下活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天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已成为市级重点建设单位,为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本次会议由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正是马克思主义学院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
天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姜琨致辞
会议第一阶段的探讨聚焦“逻辑教育大中小一体化”,由天津市逻辑学学会副秘书长、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王东浩副教授主持。
天津师范大学周晓桂教授在题为“数智时代赋能高校逻辑教学创新路径探析”的报告中分析了高校逻辑学教学现状,分别指明了高校逻辑学教学中的优势和不足。针对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陈旧、教材陈旧和案例不足等问题,周晓桂认为应该应用数智时代的最新技术,善借数智时代之“东风”,克服逻辑教学积弊,推动教学模式和学生学习能动性共同进步,让逻辑学服务于数智时代下的社会发展。
天津理工大学韩玉羚、黄闪闪以“矛盾”概念教学设计为例,阐述了如何解决大学与中学思政课教材内容重复的问题。认为大学思政课教材与中学思政课教材存在内容重复的问题,这对大学课堂的教学造成了一定困难,比如学生认为中学已经学过从而轻视学习。报告认为,教师可通过钻研教材,理解教学内容,实施科学的教学方法,调定合理教学设计,依托课堂实现不同学段教材内容的有机衔接,在思政课中启发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意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学生辩证思维,用好科学故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升科学精神素养。
天津市第一零二中学马朋虎老师谈了《高中思政<逻辑与思维>教学:挑战与对策》。他从高中思政《逻辑与思维》的实际教学出发,介绍了《逻辑与思维》课程模块教学中遇到的诸多挑战。《逻辑与思维》第二单元“逻辑思维”的内容在教学中最具挑战性:内容“多且难”,并且很多老师并没有系统学过逻辑学知识。针对这些问题,马鹏虎提出应该让“会逻辑的讲逻辑”,高中思政老师应该利用多种手段学习逻辑知识,提升逻辑素养;在教学过程中高中思政老师可以使用“巧用教材辅助文”“善用图表图示法”“借用高考真题”等方式助力《逻辑与思维》教学。
南开中学滨海生态城学校张晓曦老师以“知新知难知不足 勤修乐教促提升”为题,谈了高中《逻辑与思维》教学中的几点思考。她结合高中思政《逻辑与思维》实际实践,提出了自己在教学上的一些困惑,比如对“循环定义”和“同语反复”区别的举例不明,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的解释模糊等问题。张老师认为应该“勤学乐教”,积极应对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最后她分享了《逻辑的力量》一书,认为要正确运用逻辑的力量,就应该了解逻辑的局限,而因为这种局限性,要把逻辑与情感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东丽区南开公能小学杨静老师谈了小学数学教学中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问题。她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体会,探讨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她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仅需要对学生进行数学理论知识的传授与讲解,同时更应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要将提升逻辑思维能力融入到课堂教学的过程,可以依据学生的思维特点,通过设计教学情境、开展趣味活动、运用问题引导等方法,提高学生学习体验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会议第二阶段的学术研讨聚焦“逻辑研究的前沿问题与发展取向”,由南开大学哲学院郎需瑞主持。
天津师范大学杨猛宗教授谈了法律方法中的逻辑问题。他在报告中谈了三个问题:法律逻辑的合法性问题、司法三段论问题以及法律和逻辑的关系问题。杨老师认为法律逻辑是以逻辑学的方式解答法律或法律思维的一些基本问题,法律逻辑学是法学与逻辑学的交叉学科;虽然司法三段论的推演对法律适用有着重要作用,但符合形式逻辑规则的推演仅能解决论证有效性的问题;法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形式逻辑不能完全解决法律领域的所有问题;法律逻辑与法律推理是一种实践推理,引入非形式逻辑的推理更符合法律推理实践的需要。
南开大学在读博士生闻菲在题为“德性方法论与论证击败:沃尔顿人身攻击论证的重构”的报告中,以阿伯丁(A. Aberdein)对鲍威尔(T. Bowell)和金斯伯里(J. Kingsbury)的回应为基础,讨论了削弱前提(undermining)、削弱推理链(undercutting)和削弱结论(rebutting)三种论证攻击形式在阿伯丁人身攻击列表中的重要性。此外,基于沃尔顿的文本,将沃尔顿提出的情境型和偏见型人身攻击视为直接型人身攻击的两个子类型,并将这三类整合进阿伯丁的U型人身攻击、N型人身攻击和R型人身攻击的框架中,从而形成关于人身攻击论证的新分类。
南开大学在读博士生尹均怡在题为“二维指称理论及其发展”报告中探讨了查尔默斯如何通过二维指称理论在描述论和直接指称论之间建立连接,重新诠释了认识论与形而上学的关系。查尔默斯基于二维语义框架,重塑了“金三角”框架中的必然性、先验性和分析性联系,从而强化了意义、理性和模态之间的关联。报告系统梳理了学界对该理论的质疑,涵盖指称确定机制、认知内涵的适用性及“嵌套”问题等方面。查尔默斯通过引入丰富化内涵和可解读性等概念进行回应,进一步拓展和优化了二维指称理论。
南开大学在读博士生汪明杰题为“论战国兵家理论中的阴阳五行思想”的报告,主要讨论了先秦秦汉兵学典籍中的兵权谋、兵形势和兵阴阳等兵学流派中的阴阳五行类思想,分析了具有代表性的三大兵学流派典籍,发现兵阴阳和兵形势类的兵学文献或多或少受到阴阳五行学说的浸染,特别是兵阴阳家,以《盖庐》为代表的兵阴阳著作完全依据阴阳五行学说建构兵家理论,阴阳五行成为兵家理论建构的基础工具。
南开大学在读博士生徐亮讨论了中国逻辑史的研究对象问题。徐亮认为西方逻辑的研究对象是较为清晰的,但中国逻辑研究的对象一直给人模糊不清之感。王路以形式作为逻辑的核心特征,批判了中国逻辑以自然语言、语形、语义、语用、内涵为对象的观点,这个批评是有力的。脱离了形式,逻辑之逻辑性难以显现。“名辩”以及“推类”都不是中国逻辑研究的对象,只有“名辩学”中隐藏的推理的形式以及“推类”的形式性研究才是中国逻辑研究的对象。同时,这种形式性须立足“文化的诠释与历史的分析”,如实呈现自身,才能体现中国逻辑之为逻辑的特殊性。“推类的形式性”在中国逻辑为一般性,对一般性的逻辑而言,又具有特殊性。“名辩学”是“推类形式性”之特殊性之表现,是“推类形式性”之发展之一环。
天津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生李想在题为“类案判断标准中的法逻辑分析”的报告中,从类案判断中的疑难问题出发,探讨了类案判断标准的选择、相似度的确认以及判断标准的适用逻辑问题。以典型的“荣宝英案”“代礼奎案”和“刘华端案”为例,李想认为类案判断标准应该首先识别争议焦点和关键事实,然后进行相似程度判断,接着进行价值判断,最后得出类案判断结论。
天津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生郭昊轩在报告中探讨了“智慧审判中的逻辑问题”,具体谈了智慧司法的基本逻辑和智慧审判的悖论。郭昊轩认为智慧司法发展遇到的问题是:信息技术发展水平是否决定智慧司法发展水平和法官裁判职能能否被信息技术取代;智慧审判种的“悖论”主要源于信息技术发展与智慧审判的不确定性和算法多样性与智慧审判的不确定性,因为数据、算法变化会导致审判结果改变以及选择不同算法导致智慧审判不确定。
本次研讨会的一个特色是专题研讨了基础学段中的逻辑教学问题,结合当前基础教育中逻辑教学遇到的问题和经验展开研讨。逻辑学是与数理化天地生相并列的“七大基础学科”之一,这一点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确认。基础学科教育应从娃娃抓起,这一点在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中还有很大欠缺。高等学校的逻辑研究应该主动关注基础教育中逻辑教育的实际需要,助力推动逻辑教育大中小一体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