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新闻>>>第18届全国现代逻辑学术研讨会综述
第18届全国现代逻辑学术研讨会综述
发布时间:[2024-12-13] 作者:[高贝贝 华南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2024年11月15日—17日,由中国逻辑学会现代逻辑专业委员会主办,华南所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华南师范大学逻辑与分析哲学研究中心承办的“第18届全国现代逻辑学术研讨会”在广东广州召开,来自国内外30余所高等院校及科研单位的160余人参加了会议。

华南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党委书记姚文忠,华南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哲学学科带头人胡泽洪教授,中国逻辑学会现代逻辑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王轶教授,第18届全国现代逻辑会议程序委员会联合主席、西南大学逻辑与智能研究中心熊作军副教授分别致开幕词,开幕式由华南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闫坤如教授主持。

在为期两天的学术研讨中,与会代表围绕大会主题进行了32场报告,其中包括3场大会特邀报告,18场一般学术报告,10场海报论文推介报告和1场教育教学环节报告,涉及到哲学逻辑、数理逻辑、逻辑哲学、逻辑与语言学、逻辑与计算机科学等议题。

一 大会特邀报告

中国人民大学聂敏里的报告题为“字母难题与个体本质”。他在报告中指出,“字母难题”实质上是有关普遍者和个体事物的本质之间关系的问题,作为单一的普遍者如何能够在多个个体中同时存在。他从逻辑学和形而上学的角度论证了个体本质的合理存在,借助“理想传记”阐明了个体本质,获得了有关个体本质的科学认知。

清华大学季铮锋作了题为“纠缠量子证明及其与逻辑的联系”(Entangled Quantum Proofs and Their Connections to Logic)的报告。他探讨了量子证明与逻辑基础概念在MIP* = RE证明中的相互关系。他利用概率检查证明(PCP)的方法,展示了如何运用Kleene递归定理将停机问题归约到贝尔不等式,从而进一步将量子证明与可计算性理论联系起来。

中山大学赵希顺教授的报告题为“简洁表达能力与计算复杂性”。报告聚焦于命题逻辑、布尔电路、量化布尔公式等经典逻辑系统的简洁性表示问题。他结合奇偶问题和典范逻辑程序的实际案例,展示了逻辑系统在模型检测与存在性问题上的简洁归约能力,为逻辑学与计算复杂性理论的交叉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二 一般学术报告

11月16日上午,北京大学刘力恺的报告题目为“谓词只能作谓词——如何理解Frege-Russell式的高阶逻辑”,论证了Frege与Russell所理解的高阶逻辑不同于当下主流的简单类型论式的理解,重构了Frege-Russell式的高阶逻辑。西南大学潘易欣和郭美云合作的报告“关于概率、信念与知识的两个逻辑框架”,探讨了概率认识逻辑的理论基础和框架。清华大学贺荣的报告题为“普通话中的两种析取联结词”(Two Disjunctions in Mandarin Chinese),分析了普通话中的“还是”和“或者”的不同用法。西南大学孙晴和郭美云合作的报告“带有条件概率算子的认知逻辑”(CPEL),刻画了CPEL的公理化系统,给出了条件概率和条件概率函数的定义以及关于条件概率算子的性质和定理,探讨了CPEL在解决彩票悖论等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安徽工业大学李文喜和汪忠志合作的报告题目是“命题逻辑半环”(On propositional logic semirings)。报告将命题逻辑中的原子集合X与由X生成的自由幂等补半环Sc[X]联系起来,讨论了命题逻辑半环中的推理规则。辽宁大学苏有安的报告题为“带有证实的直觉主义认识逻辑(IEL)”(Intuitionistic Epistemic Logic IEL with Justifications ),引入证实逻辑(Justification logic),给出了新的逻辑系统JIEL-和JIEL。

11月16日下午,浙江大学吴波成报告的是“从普遍字符到流形论 —逻辑数学化的莱布尼茨-胡塞尔道路 ”。报告主要探讨的是现象学与现代数理逻辑的内在关联。河南大学霍书全以“基于卢卡西维奇(Łukasiewicz)m-值的条件逻辑(ŁCR)”(A Basic Łukasiewicz m-valued Conditional Logic)为题,探讨了ŁCR形式系统及其对传统严格条件逻辑的局限性。山东大学李坤桓“分层语篇表征理论下的弱否认”的报告,探讨了分层语篇表征理论(LDRT)如何处理否认言语行为,特别是弱否认(weak denial)对LDRT的挑战。中国科学院大学的范杰、北京师范大学的卢明正和山西大学的刘光辉合作报告“多元无知的逻辑分析”(A Logical Analysis of Pluralistic Ignorance),对多元无知进行了逻辑形式刻画。山东大学吴金映和荣立武合作的报告“叙实动词的预设悬置—话语非焦点投射下的产物”,探讨了叙实动词预设悬置现象。中国科学院大学范杰独自完成的报告“冯·赖特的道德冷漠逻辑”(A Logic of von Wright`s (moral) indifference)在不同的逻辑框架下,对冯·赖特的道德冷漠逻辑进行了深入分析和公理化。山东大学张仑以“反驳多元主义:形而上学视角”(An Objection to Pluralism: Metaphysical Perspective)为题,探究了数学真理和多元主义的形而上学问题。浙江大学苏星池报告的“基于动态认识逻辑的善行逻辑”(Making It Better: A Logic of Good Actions based on Dynamic Epistemic Logic),基于动态认识逻辑构建一种善行逻辑。

11月17日上午,山东大学胡叶涛“重新组合悖论研究的新视角”的报告,探讨模态逻辑中刘易斯(D. K.Lewis)的重组原则及其引发的悖论。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祝瑞报告“自由社交公告逻辑:认知分布、一致性和社交结构的分析”(Free Social Announcement Logic: Analyzing Epistemic Distributions, Coherences and Social Stuctures),探讨了如何在FSAL框架下分析分布式信念和社交网络结构,如何通过公理化和逻辑属性来分析认知分布和社交结构。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梁润成的报告“批判性思维是否具有普遍性?——回到约翰·杜威”(Is Critical Thinking Generalizable?—Back to John Dewey )讨论了批判性思维的普遍性问题,特别是有关普遍化技能集的争论。中山大学的李广荣和赵希顺合作完成的报告“限制形式下的优先条件祈使句逻辑的复杂性”(The Computational Complexity of Constrained Prioritized Conditional Imperative Logic),分析了规范冲突和优先条件祈使句逻辑(PCIL),刻画了PCIL在处理规范冲突时的逻辑结构和计算复杂性。

三 海报论文推介报告

11月16日下午,卑尔根大学董淑亮以“一阶联盟逻辑及其认识论扩展”(A First-Order Coalition Logic and Epistemic Extension)为题,介绍了基于邻域语义的非正常模态逻辑的一阶联盟逻辑。浙江大学蔡晨阳和罗捷婷的“以ATL方式推理说服对话”(Reasoning about persuasion dialogue in ATL style),构建了一个对话系统,分析了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说服者和被说服者是否具有独立行动策略以实现目标。浙江大学的邵牧云、罗捷婷和廖备水合作的“基于偏好升级的新型教学和学习模型”(Modelling Teaching and Learning via Preference Upgrade),提出了一种基于偏好升级的新型教学和学习模型。浙江大学的苏星池、卞晓宁、李想和北京师范大学的孙鑫合作完成的“承诺来之不易:有条件数字签名的形式方法”(Promises Don’t Come Easy: A Formal Approach to Conditional Digital Signatures )报告,介绍了条件数字签名的概念和形式化方法。浙江大学的王继麟和Bruno Bentzen合作完成的报告“弗雷格《概念文字》中独立性结果的机械化”(Mechanization of independence results about Frege’s Begriffsschrift),为弗雷格逻辑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技术基础。

11月17日上午,复旦大学鞠大恒报告了“一类新的反基础公理”。南京大学胡幸的“否定命题何以成真?—基于真理符合论的探讨”,为否定命题的真理性提供了新的解释。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的李章吕和西南大学的李斌合作完成的“拉姆齐方法在测量信念中的应用及其面临的新实用主义批评”(The Measurement of Belief: Ramsey Method and its Defense from Neopragmatism),通过结合亚里士多德的行动理论和Van der Zee等人的实证研究,可以解决对拉姆齐方法的质疑,强调了在决策理论中测量信念的科学性。北京师范大学周星哲的“纠正一个流行的逻辑史错误:尼科本人不会认可尼科标准的非相干性条件 ”揭示了逻辑史上的一个误解。山东大学张嘉铭的“实际因果多元论对一元论的挑战”讨论了实际因果多元论刻画原因的强度和必要性。

四 教育环节报告

本次会议的教育教学环节以“逻辑学学习与研究的经验与教训”为主题,由北京师范大学琚凤魁主持。复旦大学杨睿之,山东大学梁飞、王文方,四川大学刘佶鑫等作为教师代表,分享各自的学术发展历程、指导学生做科研以及论文写作的经验等,现身说法鼓励青年学生脚踏实地,结合自身兴趣和研究方向合理规划学术和职业生涯。来自华南师范大学的曹航杰、莫宝玲、樊辰冲、李晓宇,西南大学的潘易欣等在读硕博研究生,结合各自的求学经历分享了个人的经验,并就科研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在座的老师展开了热烈的探讨。

五 大会闭幕式

11月17日的大会闭幕式由复旦大学哲学系杨睿之副教授主持。会议期间惊闻逻辑学前辈西南大学何向东教授因病逝世,闭幕式特别设置了庄重的哀悼环节,全体参会人员共同缅怀何向东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琚凤魁副教授做大会总结发言。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晋荣东教授作为下一届承办方代表致辞。华南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熊明教授作为本次承办方代表对承办单位领导、会议报告人、所有参会人员和所有工作人员表示了衷心的感谢。最后,本次大会在与会者热烈的掌声中圆满地落下了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