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25年5月1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智能与逻辑实验室成功举办专题学术讲座。河北大学赵贤老师与西安交通大学雒自新老师受邀担任主讲嘉宾,分别就模态逻辑系统构建与认知矛盾机制展开深度研讨,来自多所高校的师生参与学术交流。
河北大学赵贤老师在《模态实在与模态非实在事件的逻辑》报告中提出,基于模态实在论对于世界的实在性的预设,将世界中的事件区分为模态实在事件和模态非实在事件。在此预设基础上,她构建了模态实在事件的逻辑系统和模态非实在事件的逻辑系统,分别刻画模态实在事件和模态非实在事件的逻辑结构,并证明了系统的可靠性和完全性。同时,她提出了“模态黑洞”概念,即一个世界中所有模态非实在事件发生或存在的地方。
西安交通大学雒自新老师以经典"信念之谜"为切入点,在《矛盾信念的形成与消解》报告中揭示了认知矛盾的生成机制。通过区分显性/隐性矛盾信念,论证隐性矛盾在特定情境中的合理性。结合皮埃尔双语认知的经典案例,阐释心智行动(语言习得、经验感知)与信念产品的关系,指出跨语境认知断裂是隐性矛盾的生成根源。研究创新性提出通过心智行动迭代(如翻译学习)实现矛盾消解,为认知科学领域的信念研究开辟了新路径。他指出从导致信念之谜的原则之一“去引号原则”的不同版本中,可以推导出不同的结论,进而区分了两种不同的矛盾信念:隐性矛盾信念()和显性矛盾信念()。提出赞成是有关“语句”、信念是有关“命题”两个重要概念,证明“去引号原则”的强化版本即隐性矛盾信念不成立。显性矛盾直接违背了人类理性,但持有隐性矛盾矛盾信念与人类理性并不冲突。
本次讲座凸显逻辑分析工具的哲学价值:两位学者在模态逻辑基础理论创新与认知科学应用研究方面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展现了逻辑学在数字智能时代的学科活力。活动现场学术氛围浓厚,与会者就"模态黑洞的物理映射"、"矛盾信念的形成机制于消解"等问题展开深入探讨。有效促进了逻辑学前沿成果的传播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