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作出版>>>朱建平教授《逻辑哲学与哲学逻辑》出版
朱建平教授《逻辑哲学与哲学逻辑》出版
发布时间:[2015-01-04]

 

朱建平教授的《逻辑哲学与哲学逻辑》最近由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以现代逻辑的诞生为背景,以逻辑与哲学的交汇为线索,以动态的宏观叙事和静态的结构分析为切入点,以横向拓演和纵向发展为线索,为二十世纪逻辑哲学与哲学逻辑的发展以及逻辑与哲学的互动关系提供了一幅广阔而丰富的画卷。

本书兼具导论性和专题研究性,读者既可作为入门性读物浏览,也可作为引发进一步思考和探究的专业论著阅读。本书作者既无意也不可能涵盖本领域的所有论题,名称的使用更类似于向标,其目的在于引导出主论题之下的若干分论题。本书以最大的简明性为初衷,但考虑到逻辑的抽象性和形式化特征,过分强调简明并不是明智的选择。在作者看来,现代逻辑的魅力在于它的语言,诸如一阶语言和模态语言等是最清晰、最严格(也不失灵活),因而也是最优美的人工语言。

 

附: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逻辑、逻辑后承与塔斯基语义学
1.1 当代逻辑的概念
1.2 论逻辑后承
1.3 塔斯基语义学
第二章 逻辑与哲学
2.1 逻辑与哲学:世纪回眸
2.2 逻辑、哲学与哲学逻辑
2.3 哲学的逻辑建模
第三章 本体论、非存在对象与抽象对象的逻辑
3.1 逻辑与本体论:一个蒯因的论题
3.2 非存在对象的逻辑
3.3 扎尔塔的模态对象演算和它的解释
第四章 模态形而上学
4.1 卡尔纳普的量化模态逻辑形式语义学
4.2 刘易斯模态实在论
4.3 普兰汀格的模态形而上学和模态逻辑
4.4 福布斯反模态实在论
第五章 内涵性与内涵逻辑
5.1 二十世纪的内涵逻辑
5.2 内涵概念、语义学、证明论转向和模态化
5.3 赛里格曼恰当描述的逻辑
第六章 蒙太格语义学
6.1 蒙太格语法的历史命运
6.2 后蒙太格语义学的理论发展
6.3 蒙太格与扎尔塔内涵逻辑的一般比较
第七章 逻辑思想史系列
7.1 逻辑的起源
7.2 逻辑、逻各斯、定义与自然演绎系统
7.3 现代逻辑诞生前后的逻辑与哲学
第八章 康德、弗雷格和胡塞尔
8.1 现代语境与康德逻辑论题
8.2 弗雷格普遍主义的逻辑概念
8.3 弗雷格逻辑概念前后期的变化
8.4 胡塞尔与逻辑
第九章 语义组合、自然类词项语义学与二维语义学
9.1 多学科多视域下的语义组合原则
9.2 克里普克与普特南自然类词项语义学观之异同
9.3 意义、理性和模态:二维语义学之维向
第十章 逻辑与应用
10.1 逻辑与语义分析
10.2 确证逻辑
10.3 逻辑与伦理学
导论

自弗雷格的《概念文字》发表以来,现代逻辑已历经百余年的发展,其中逻辑、逻辑哲学和哲学逻辑的交叠互动性关系构成了现代逻辑大家族发展的一个重要侧面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今的逻辑哲学已经成为与数学哲学、语言哲学并列的哲学分支学科,与此同时,哲学逻辑也成为最富活力,最有成效,发展最为迅速的逻辑分支之一。本论著以《逻辑哲学与哲学逻辑》为题,旨在通过专题论述的形式讨论和处理逻辑哲学和哲学逻辑中的若干重要问题。需要说明的是,本书不是一部涵盖性的,条分缕析式的著作,名称的真正用意更类似于向标,其目的在于引导出主题之下的若干互有关联的子论题。因此,本书既无意也不可能覆盖这一领域中的所有论题,甚至对一些重要而基本的问题也不得不有所取舍,这尤其适合于“哲学逻辑”的情况。以下就本书的主要内容按照章节顺序做一介绍。在此之前,我们首先澄清几个主要的概念。
本书所理解的逻辑主要是指现代逻辑。现代逻辑(又称现代符号逻辑)的思想可追溯至莱布尼茨,而作为现代逻辑基础的命题逻辑和一阶谓词逻辑的研究则始于弗雷格。以后,经过皮尔斯、施罗德、皮亚诺、怀特海与罗素、雷文海姆、斯科伦等人的研究,特别是经过了希尔伯特与阿克曼、贝尔纳斯的研究和整理,谓词逻辑的体系得以形成;而在哥德尔证明了一阶逻辑的完全性定理之后,现代逻辑的演算体系最后得以完成。
现代逻辑的产生和发展孕育出大量的哲学和技术性问题。一方面有大量的问题需要从哲学上获得一种理解或解释,另一方面,围绕着逻辑后承、逻辑连接词的性质,逻辑与数学的关系、逻辑悖论以及命题的真值等问题,逻辑学家提出了不同的处理。这就是逻辑哲学和哲学逻辑产生的最直观的背景。大致地说,逻辑哲学是关于逻辑的性质和范围的研究,是对出现于逻辑中的哲学问题的批判性考察和理性思考,是现代逻辑的形式技术对哲学问题的应用。哲学逻辑这一术语最初是由罗素引入的,透过这个术语罗素意在传递人工语言对于自然语言和思想的研究是充分的这样一种想法。本质上这是一种对语言加以形式化处理的哲学纲领。在当代,大多数哲学家认为哲学逻辑是更具体的逻辑的哲学问题的研究。
哲学逻辑的另一种涵义是指经典逻辑的扩展和替代系统,即所谓的非经典逻辑。在这种意义上哲学逻辑是一个技术性科目。如J.伯吉斯的《哲学逻辑》,布莱克威尔的《哲学逻辑指南》和多卷本的《逻辑哲学手册》就是在术语的这种意义上使用的。在这种情况下,经典逻辑作为一个核心部分包括在非经典逻辑之中。
本书以现代逻辑为背景,以逻辑哲学和哲学逻辑的主要问题为核心、以逻辑的应用和逻辑思想史为补充,较为广泛和深入地讨论了逻辑概念、逻辑后承、逻辑与哲学的关系、逻辑与本体论、非存在与抽象对象的逻辑、模态形而上学、内涵逻辑、蒙太格语法、逻辑语义学与自然语言语义学、确证逻辑以及逻辑思想史和逻辑的应用等问题,这些问题构成了逻辑哲学和哲学逻辑的基本方面。
本书共分十章外加一个附录。每章由若干篇专题论文组成。
第一章“逻辑、逻辑后承与塔斯基语义学”是本书的出发点,同时它也为阅读后续各章内容提供了最基本的现代逻辑的参考框架和背景知识。与当代主流模式相一致,《当代逻辑的概念》把逻辑定义(理解)为一种人工语言系统(如一阶语言和模态语言系统等),系统起一种框架在作用,推理理论在这一框架中获得研究。这与将逻辑定义为研究推理的传统表述有很大的不同。该定义突出和强调了语言系统对逻辑的重要性。语言系统设定了它所刻画的推理的条件,如一阶语言和模态语言分别设定了一阶语句和模态语句的推理条件。同时,这一定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逻辑的性质以及逻辑和思维、逻辑和心理学之间的关系。把逻辑作为一种语言系统看待,也可以很好地说明逻辑句法学、语义学发展的事实。同时作为逻辑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元逻辑,只有在语言系统及其系统之间的关系基础上才能建立并得到说明。
《论逻辑后承》讨论了逻辑的核心论题——后承关系。后承关系的重要性仅从当代逻辑的变革,在很大程度上涉及对后承和逻辑真理的性质的不同理解,就可窥见一斑。后承关系的刻画经历了前理论和理论两个阶段。在前理论阶段“后承”概念是多义的(如模态的、认识论的、语义学的),塔斯基模型论语义学的出现,为后承概念提供了模型论的严格理论刻画。本文讨论了逻辑后承概念发展的两个阶段的基本特征及其相关争论问题。
塔斯基“形式语言中的真理定义”是现代真理研究最有影响和最重要的发展,也是二十世纪逻辑和哲学文献中最有影响的理论之一。这篇文章与早期的真理理论在许多方面有所不同:(ⅰ)它是形式的、数学的理论;(ⅱ)它提供了一个详细、精确和严格的真理定义;(ⅲ)它面对并消除了对真理理论可行性的严重威胁;(ⅳ)它对现代逻辑和科学方法论做出了实质性的贡献;(ⅴ)它与传统的哲学争论保持了一定的距离;(ⅵ)它形成了一个新的哲学问题的谱系,并且对哲学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处理。《塔斯基语义学》较为清晰、准确和和全面地阐述了塔斯基的真理理论,同时也阐述了各种主要的反对观点和辩护立场。
第二章的主题是“逻辑与哲学”。逻辑与哲学一直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哲学抚育了逻辑,逻辑又反哺于哲学。在当代,一方面逻辑给哲学带来了精湛的分析技术和丰富有效的思想资源,逻辑几乎影响了整个语言哲学的风格,逻辑提供了各种形而上学发展的基本框架、逻辑也为元伦理学和心智哲学提供了方法论指南。另一方面,逻辑也受哲学的制约,逻辑依赖于哲学的基本预设,经典逻辑和各种非经典系统都有深刻的形而上学背景。《逻辑与哲学》以20世纪的逻辑哲学发展为背景,以逻辑与哲学的交汇——语言为线索,以动态的历史描述和静态的结构描述为切入点,以丰富翔实的文献资料为依据,为上世纪逻辑的发展和逻辑与哲学的互动关系提供了一幅广阔而丰富的画卷。
逻辑哲学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正确地理解和刻画逻辑和哲学复杂、动态和多样性关系。《逻辑、哲学与哲学逻辑》阐述了逻辑哲学与哲学逻辑和语言哲学的关系,尤其是它别开生面地讨论了逻辑、心智和形而上学在方法论上的优先性,以及逻辑的定义,哲学逻辑产生的学科历史条件等问题。
《哲学的逻辑建模》是作者在逻辑哲学研究中提出的一个全新概念。哲学的逻辑建模是建立在逻辑—数学基础上,用于描述和分析哲学概念、哲学论题和哲学推论的形式技术。同科学的目的之一是建构合理的模型一样,建构哲学模型也是哲学逻辑的任务之一。哲学逻辑不仅从逻辑—数学模型中获益,而且它也提供哲学模型。
逻辑与形而上学同属一对古老哲学范畴,也同样经历了上世纪脱胎换骨式地蜕变。不同的是,在形而上学的当代学术蜕变中,逻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三章“本体论、非存在对象和抽象对象的逻辑”力图从几个侧面反映逻辑与形而上学之间的紧密联系。《逻辑与本体论:一个蒯因的话题》围绕着蒯因的本体论思想在当代的继承、发展和超越这一主题,在提炼出蒯因本体论学说中具有持久价值的思想的同时,也对蒯因过度狭义的逻辑观以及过度贫乏的本体论提出了分析性批评。
非存在对象的性质和地位问题是形而上学最古老最复杂的问题之一,也是日常思维中最容易引起哲学困惑的问题之一,非存在对象的回归是当代哲学重大而值得关注的事件之一。《非存在对象的逻辑》讨论了非存在对象的语义学、形而上学和本体论问题。展现了非存在问题在当代逻辑哲学和哲学逻辑中的理论特征和逻辑性质。
美国逻辑学家扎尔塔以抽象对象的逻辑研究享有盛誉。笔者十几年来一直关注扎尔塔理论的发展。《扎尔塔模态对象演算》阐述了扎尔塔的内涵高阶逻辑系统。该系统的简单二阶形式表达了关于性质、关系和命题的理论,同时它也为定义情景、可能世界、故事和虚构人物提供了一种内涵逻辑的理论框架。
• 第四章的焦点是模态实在论与反模态实在论之争,这一争论构成了当代模态形而上学的核心内容。可能世界的概念在哲学的众多领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可能世界的成功却极大地依赖于可能世界框架自身的合法性。框架自身的合法性涉及两个问题:一是关于可能世界的性质和地位,即模态的基础或者模态的本体论基础问题,什么是模态命题的真值条件?二是关于我们如何为量化模态命题的信念提供辩护,通往必然性的认识论途径是什么?对此,《卡尔纳普的量化模态逻辑形式语义学》为这一争论提供了一种直观的背景。同时,作为现代模态语义学的重要开拓者,卡尔纳普的模态语义学承先启后,开启了后来的模态逻辑可能世界语义学理论之先河。本文在一种历史的脉络中,阐述了卡尔纳普对模态逻辑语义学作出的贡献。
《刘易斯的模态实在论》详细讨论和分析了刘易斯的模态实在论观。按照这种观点可能世界和它们的内容同样都是真实的。尽管刘易斯的观点令人难以信服,但他的论证却雄辩有力。这不禁让人感慨一句老话:一种学说的存留和影响力不仅取决于它是真的,而且也取决于它的论证的无可辩驳性,有时后者甚至起决定性的作用。
与刘易斯相同,普兰汀格对参与模态形而上学事业也抱有极大的热情,他们二人都对界定模态实在论的内容提供了实质性的答案,他们都可以称之为模态实在论者。然而,刘易斯和普兰汀格在某些基本而重大问题上彼此存在着差别。这种差别主要体现于,经验主义思想对于他们各自的模态实在论影响的程度不同。具体地说,刘易斯的模态形而上学包含有经验主义思想的历史痕迹,如致力于消除初始模态概念,对有限本体论,如集合和个体的偏好;接受了理论承诺和本体论承诺之间的平衡和权衡的方法论信条,按照它们在整个理论中的地位(最大的各种操作上的功效)来论证本体论承诺的合法性。与之相反,在普兰汀格的模态实在论中,人们寻觅不到任何与经验主义,或者实用主义思想共处的蛛丝马迹。没有看到任何与经验主义,或者实用主义关于减少本体论承诺的禁令相妥协的征兆。他的理论几乎承诺了该理论所能承诺的一切,因而也是模态实在论中最为强健的理论。《普兰汀格的模态实在论和模态逻辑》阐述和分析了普兰汀格的模态形而上学以及他对模态逻辑所持有的观点。
作为模态实在论的一种批评,福布斯的反模态实在论立场值得关注。《福布斯反模态实在论》指出,福布斯的立场是一种工具主义,他对模态实在论的拒绝是基于一种认识论的理由,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分析可能世界语义学而保留该语义学那些富有吸引力的特征,但却不承诺可能世界的存在。
• 20世纪逻辑的发展可划分为逻辑的数学方向和逻辑的哲学与语言学的方向。前者强调证明论、有效性、公理化、判定性、协调性和完全性等概念;后者强调必然性、可能性、时间、空间、行动、知识、信念、义务、蕴涵等内涵概念,以及意义、命题态度、意向性、模态性、条件句、语境依赖、索引词、隐含等语义学概念。内涵逻辑就是逻辑与哲学交叠互动,逻辑与自然语言交汇接口的产物。这构成第五章“内涵性与内涵逻辑”讨论的主题。其中,《20世纪的内涵逻辑》以现代逻辑为背景,通过解释弗雷格、卡尔纳普和蒙太格等人的内涵逻辑思想的基本内容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而为20世纪内涵逻辑的理论发展和未来趋势梳理出一条路径。
《内涵概念、语义学、证明论转向和模态化》讨论了英国沃尔克大学计算机科学系里克教授编辑的论文集《内涵逻辑的进展》。该文集从内涵概念的刻画、语义学描述、证明论研究、模态化研究等方面为人们认识当代内涵逻辑新成果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作为内涵逻辑个案分析的例子,《赛里格曼的恰当描述逻辑》讨论了美国逻辑学家赛里格曼描述情景的内涵演算,该演算系统的构造使内涵概念的分析扩展到情景领域,内涵逻辑的表达力由此变得丰富。
第六章以“蒙太格语义学”为题。蒙太格语义学是以美国逻辑学家蒙太格命名的关于自然语言语义学的理论。蒙太格语义学的形成标志着一个新学科的诞生。它具有构成一个学科早期著作的那种宽广的视野和建构理论的强烈愿望,体现出作者综合与创新奇妙结合的能力。本章《蒙太格语法的历史命运》通过描述蒙太格的心路历程,记录蒙太格语法从被冷漠、拒斥到被接纳、修正和发展的真实过程,从而深刻地揭示出这项革命性成果的真正学术品质和理论发展的内在逻辑。
《后蒙太格语义学的理论发展》概述了福克斯和拉平的内涵语义学思想,尤其是强调了他们对蒙太格内涵语义学主要局限性的根本性修正和整体的重新设计,从而描述了后蒙太格内涵语义学理论发展的最新趋势,以及语义学理论发展的内在关联。
《蒙太格与扎尔塔的内涵逻辑的一般比较》阐明了蒙太格和扎尔塔内涵逻辑的一般特征。蒙太格的内涵逻辑包含了对命题态度、模态、时态和非存在对象的内涵语境的处理,对公式和谓词外延的集合论处理。而扎尔塔的内涵逻辑也包括了各种内涵语境的分析,但对谓词和公式的语义解释并没有采用集合论的外延模式;前者对兰姆达转换规则的使用限制在内涵算子或者模态算子的辖域之内,后者则没有这种限制;前者具有两个基本类型、两个派生类型,后者只有一个基本类型和派生类型。
本章与第五章的内容有所交叉,但侧重点不同。为分类的方便,蒙太格语义学作为独立的一章与第五章加以区别。
第七章和第八章试图为逻辑和逻辑哲学的发展提供一种历史的维度。逻辑哲学的历史考察总是特别有益,特别富有启发性。第七章中的《逻辑的起源》追溯了亚里士多德逻辑产生的概念基础,并试图以康德的方式回答逻辑先验构成的问题,著者指出,虽然对逻辑起源的探讨完全以证据为基础是不容易,而且也是不充分的。但是,对于逻辑思想的概念起源进行合理的推测和建构,以及证明这些推测和建构在一定程度上言之有理又持之有据,则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理论在西方思想史上的地位是无可比拟的。随着现代逻辑的诞生,亚里士多德作为逻辑学家的影响已经不象过去那样显赫。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对他的逻辑学说的研究热情有明显的减弱。《逻辑、逻各斯、定义与自然演绎系统》围绕着亚里士多德逻辑的形成与逻各斯之间的关系,定义在亚里士多德逻辑中的地位,以及亚氏逻辑自然演绎系统的解释等问题,论述了当代亚里士多德逻辑研究的最新成果。
《现代逻辑诞生前后的逻辑与哲学》提供了现代逻辑诞生的直观背景。现代逻辑诞生前后(1873-1931)的逻辑哲学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历史内容,对后世逻辑学的发展影响深远。其中以布尔、弗雷格和胡塞尔等为代表的逻辑学家和逻辑哲学家,围绕着逻辑的本体论、认识论和形而上学问题展开的争论尤为重要。这些争论中的某些论题仍然在当代逻辑哲学的讨论中得以延续。同时,作为一种历史的考察,它也有助于我们纠正某些当代因缺乏历史的分析而形成的偏见。也许更重要的是,逻辑哲学也需要像分析哲学已经做的那样,通过对自身学派的历史考察来丰富自己。
第八章中的《现代语境与康德逻辑论题》(以下简称《论题》)涉及康德逻辑观点的评价和康德在逻辑史上的地位问题。当代哲学史和逻辑史流行的看法是,康德只是简单地继承和重复了亚里士多德的逻辑传统;康德的逻辑观在当代已经被(例如,弗雷格的逻辑哲学)彻底取代,其观点对当代哲学争论几乎没有任何影响。《论题》的观点恰好相反。作者认为康德虽然继承了他那个时代理性哲学的逻辑传统,但联系到这种传统的创新是十分明显的,康德的逻辑论题具有始源性、基础性和奠基性;康德的逻辑观点与当代逻辑哲学的关系十分密切。
《弗雷格的普遍主义的逻辑概念》阐述了弗雷格对逻辑独有的理解。在弗雷格看来逻辑是一门科学。逻辑原理不是模式的,逻辑上有内容的,是被充分解释的真正真理。这标志着弗雷格的逻辑概念与当代流行的概念有重大的差异。也与他最重要的先驱康德和最重要的继承者维特根斯坦的概念有重大的不同。二者均不认为逻辑构成一门知识体系。逻辑只是辅助于科学而不是科学本身。维特根斯坦认为逻辑的“真”是空洞的,康德则认为逻辑只是一种形式的限制,符合逻辑只是达到真理的一个必要条件。弗雷格还认为逻辑形式化处理的目的并不是满足一种元逻辑研究的需要,而在二十世纪这被看作是逻辑形式化的主要的目之一。弗雷格认为形式化的目的在于推理的严格性,“概念文字”是一个工具而不是逻辑研究的对象。逻辑是普遍的,任何论题,任何话语都归属于逻辑以及它所提供的思想的普遍框架的范围之内。
《弗雷格逻辑概念前后期的变化》考察了弗雷格对逻辑真理和逻辑知识性质的理解。弗雷格早期的逻辑概念更接近于康德,但是后来他逐渐放弃康德的观点。弗雷格逻辑观的改变固然受着他所确立的逻辑主义还原公理系统的支配,但弗雷格日益增强的反心理主义是他拒绝康德逻辑观的更深和更重要的理由。
《胡塞尔与逻辑》介绍了美国圣何塞州立大学哲学系教授,现象学数学和逻辑研究专家蒂斯兹的胡塞尔逻辑研究成果。在斯蒂兹看来,胡塞尔研究算术和逻辑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构造一个特定的算术或逻辑的形式系统,而是更多地反思这些形式系统的性质,它们在数学和逻辑中的地位,以及它们以何种方式在何种意义上能够提供知识;胡塞尔还研究了算术和逻辑概念的起源等问题,其算术和逻辑观是描述心理学和形式主义相结合的产物。
第九章以“语义组合、自然类词项语义学和二维语义学”为题,其论题涉及自然语言语义学、语义组合和二维语义学等问题。其中,《多学科视域下的语义组合性原则》阐明了语义组合原则在认知科学、逻辑学,语言学,哲学、计算机科学、心理学、神经生理学等众多学科中的广泛应用。同时也讨论了组合性定义、组合性方法论性质和适用范围等问题。
自然类词项语义学是语言哲学研究的课题。虽然哲学家们一直使用克里普克—普特南理论来称谓他们关于自然种类词项的语义学学说,但这是两个很不相同的理论,其差别不仅表现在理论提出的最初动机方面,更体现在理论的最终内容方面。《论克里普克与普特南自然类词项语义学观之异同》的目的是揭示二者关于自然类词项语义学学说中的基本差别。
二维语义学是当代哲学语义学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它本质上属于内涵语义学的一个分支,在语义分析上二者有某些共同的原则和方法。然而在语义学的目标和语义分析的哲学抱负方面却存在深刻的差异。二维语义学家认为语句的真值随事实的变化而变化,也随语句意思的变化而变化。为了模式化这一真值对事实和意义的双重依赖,二维语义学把多种内涵类型指派到表达式上去,其最终的形式框架(也是所有的二维语义学所共有的)就是将现实世界和主内涵的一维与反事实的世界和次内涵的二维区别开来。《意义、理性和模态:二维语义学之向度》论述了二维语义学的发展及其在哲学中的应用。
• 当代逻辑的突出特征之一是它的应用已经渗透到哲学和语言学的各个领域。第十章的主题展现了逻辑的应用维度。例如,20世纪语言哲学的进步主要体现于语义学的迅速发展以及语义学在整个分析哲学中核心地位的确立,而语义学的发展在极大程度上又依赖于逻辑语义学分析技术日臻严格、精确和完善。《逻辑与语义分析》全面地揭示了当代语义学是建立在逻辑语义学取得的巨大进步基础上的这一基本事实,并从哲学上论证了逻辑的语义学分析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比较丰富地揭示了当代逻辑语义学的分析技术和分析成果。
在当代知识论中,柏拉图“确证的真信念”( justified true belief)的知识的三元定义仍是知识论的核心定义。在形式语义学中,这个定义中的“真信念”成分通过模态逻辑和可能世界语义学,已经给出了一种形式的刻画。但与此同时,柏拉图定义中的“确证”要素长期以来却缺乏一种形式的表征。《确证逻辑:一种新型的认知逻辑》阐述了一种混合型认知逻辑,该逻辑首次将确证概念引入形式认识论之中。具有确证的认知逻辑连同通常的知识算子□F(F是可知的))包含了对确证的形式处理(断定t:F意味着t是对F的确证)。同时该文还为这种系统提供了可能世界语义学,该语义学扩展了具有确证断定的t:F的菲廷类型的克里普克模型。
逻辑和伦理学是两门截然不同但却联系密切的学科。一方面,逻辑是关于正确推理的科学,而伦理学涉及正确的行为。另一方面,逻辑与伦理学都属于规范性的科学,逻辑学规范人类的思维过程,而伦理学规范人类的行为。《逻辑与伦理学》以道义逻辑的发展为线索,探讨了逻辑与伦理学的相互联系。这种联系主要体现为逻辑为伦理学提供了一种理性和批判性处理。在伦理学中运用严格的逻辑分析和推理技术能使伦理概念更加精确,理论推理更加完备。逻辑也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道德困境的性质。
本论集既可以看做是逻辑哲学的导论性著作,也可以看作是逻辑与哲学的一部专题论著。如果读者具备现代逻辑(如一阶演算和模态逻辑)的基础知识,这对阅读本书肯定会带来极大的便利。即便是不具备这种背景,但却对现代逻辑或逻辑哲学感兴趣,或者希望通过本书了解现代逻辑和逻辑哲学的一般读者,本书也不失其应有的参考价值。
本书的章节安排并不体现阅读顺序。考虑文章的可读性,建议读者的阅读顺序为:
1.1 → 2.1 → 2.2 → 2.3 → 1.2 → 3.2 → 4.1 → 5.1 → 6.1 → 6.2 → 7.1 → 7.2 → 7.3 → 8.1 → 8.2 → 8.3 → 8.4 → 9.1 → 9.2 → 9.3 → 10.1 →10.3 →10.2 → 1.3 → 3.1 → 5.2 → 5.3 → 3.3 → 4.2 → 4.3 → 4.4 → 6.3。
如果读者希望了解本书的概貌,建议读者按顺序阅读以下章节:
1.1 → 1.2 → 2.1 → 3.1 → 3.2 → 4.1 → 4.2 → 4.3 → 5.1 → 6.1 → 7.1 →7.3 → 8.2 → 9.1 → 9.3→10.1→10.2。
如果读者对能体现作者观点的篇章感兴趣,建议阅读
2.3 → 8.1 → 2.2 → 2.1 → 6.1 → 6.3 → 7.3 → 5.3 → 1.1 → 4.1 → 4.2 → 5.1 → 7.2 → 7.1 → 9.3 → 9.1 → 1.2 → 8.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