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作出版>>>直抵孩子心灵深处读《作文思辨36讲》有感
直抵孩子心灵深处
读《作文思辨36讲》有感
发布时间:[2020-01-16] 作者:[程中伟]

直抵孩子心灵深处

——读《作文思辨36讲》有感

 

/程中伟

 

 

    我是一名高中学生的家长,听完《欧阳老师的思维课堂》音频节目,读完欧阳林老师的《作文思辨36讲》这本书,收获颇多、感想颇多。

    这是一本阅读写作技巧类的书,对孩子如何提高阅读效率和写作水平都大有裨益。欧阳林老师在批判性思维领域有很深的造诣,他承担的批判性思维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项目获得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出版了专著《批判性思维与中学语文学习》、《批判性思维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作文思辨36讲》是他的一本新著,是对《思维课堂》修改、提炼出来的精华部分。书中每一讲都是从基础的思维知识讲起,运用因果分析、辩证分析等方法,教孩子如何去深度阅读,如何去全面理解,怎么细致思考,怎么对错误辨析,怎么准确落笔,以及比较法在概念型作文中的运用,思维方法在关系型作文、叙事类作文、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名言观点型作文中的运用,通过因果分析法与科学归纳法、演绎推理、溯因推理与类比、驳论与正反正论证技巧等方法指导孩子如何写作文,写作过程中如何从抽象的内涵到具体的现象,再从具体的现象归纳出内涵、规律和本质,从而让作文具有深意和温度。所以这是一本有效指导孩子如何阅读与写作的书。

    这还是一本教学工具之书。欧阳林老师是一名正高级教师,教育硕士,多年在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担任语文教学工作,本书就是老师教学的一个很好的范本,可以成为老师教学的工具书。科学思辨、逻辑思维等是论文的灵魂、要害,这恰恰又是大多数的高中生所缺乏的,是他们的弱项。本书可以很好地指导老师进行思维的教学,从运用归纳和演绎进行抽象的推理与论证、运用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进行综合分析。甚至,课堂如何导入、案例如何遴选、课堂如何调节、时间如何安排,都能从本书中体会到,所以这是一本老师如何进行科学思辨教学的工具书。

    这些写作技巧和教学工具是大家可以直接在本书中读到的、学到的,通过训练也是很快能够掌握与运用的。这本书思维容量之大,内容之丰富,都是不多见的。不过,许多人可能会忽视这本书更宝贵的东西,就像人们吃完了一个苹果,很少有人会想到苹果还有种子可以留下来,通过播种、浇灌、培育,可以长出苹果树来。这本书的最可贵之处在于它能够温暖孩子的心灵,能够在孩子的心中播下一颗充满爱、充满责任的种子,指导孩子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所以说,这更是一本培养爱和责任的书。

    欧阳林老师在案例中引用了大量古今中外的故事,有时事新闻、生活热点、名人轶事、网络电商、科幻小说等等。举说说、微薄图片、朋友圈的案例,让学生明白什么是事物表象,什么是事物本质,怎样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问题,凡事都要有自己的判断,不能随波逐流、人云亦云;通过 《小王子》的看见看不见的案例,告诉学生什么是眼睛直接可以看得见的,什么是看不见的,只能靠心灵去感悟,从中发现问题症结所在,探析背后深层次的原因,直到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借周润发挨巴掌的案例,让孩子懂得看问题要全面,从点到面、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去伪存真,最终,找到周润发成功的真正原因不是因为受到了奇耻大辱,而是因为他骨子里原本就有成就一番事业的决心和梦想。书中还有伪娘现象留守儿童现象电商实体关系晋国大夫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杀人狂魔阿格利玛与佛陀紫罗兰变玫瑰等案例,不胜枚举。欧阳林老师用思辨的眼光带着学生重新审视人们对这些故事的传统看法,再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剖析,运用发散思维、辩证思维、因果联用式思维等,从表层到深层、从正面到反面两个维度多个方面进行解剖,得出新的结论。欧阳林老师在讲解过程中将抽象的思维具体化、形象化,复杂的思维简单化,语言幽默、通俗易懂。他在教孩子学会如何分析问题的同时,更让他们体会到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应该如何学习,如何生活,成长为一个具有理性精神、健康生命的人。

    乍一看《作文思辨36讲》的书名,可能会觉得它不过是一本关于写作的工具书,但实际上决不只是在教你写作文。认真读完这本书,听完50讲的音频,你一定会有全新的认识和收获。这是欧阳林老师从教二十多年以来的心血和结晶,倾注了他对学生全部的爱,从中可以看出他内心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他不只是为了教学生如何写一篇好文章,他是要帮助孩子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是教学生如何做一个阳光健康、积极进取的人,这远远超出了写作教学的范畴。作文,也做人,可能正是这本书以及音频节目的精华所在。

以上是我读书和听音频时想到的。总得来讲,这是一本充满人文情怀的书,是一本充满人间温情的书,是一本直抵孩子心灵的书。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

(作者系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